分纱机调米数

新闻资讯 admin 2024-04-26 15:12 9 0

微高阳 广告 合作电话:185 03126005

明日5月30日 周二 端午节不限号

明日天气:阵雨, 气温27°~18°

位于保定东南约三十五公里的高阳县。全境地势平洼,河流交叉。流速缓慢的河水,无法带走从上游下来的许多淤沙。停驻下来的泥沙将河床和河口填的很高,此地十年九涝。尽管高阳农家勤于耕种,却收益极薄,于是种植棉花的普及,使素有“机警而进取”的高阳农家找到了聊以补家的手段-织布。至明万历年间,高阳织出的土布已经很有影响,成为了著名的“纺织之乡”。并在其后的数年数百年间汇成了一副恢弘的长卷,永久的载入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册。

民国时期铁轮织布机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留祥佐村人王世颖率先购进日本生产的铁轮织布机,从事宽面土布的生产,成为高阳第一家引进铁轮织布机的厂家。八年之后,锐意改革的光绪皇帝闻奏王世颖用铁轮织布机织布的事迹,兴奋的赏其七品知县顶戴。王世颖面对突然降临的“荣誉”,惴惴不安:我一个布衣百姓,哪能与知县齐名,就叫我七品老百姓吧。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高阳商会成立。颇具眼光的高阳人商学并重,不仅创建了商业学校,还建立了“工业研究所”。

  这一年由安新来高阳经营布线生意,创办了赫赫有名的“蚨丰号”线庄的杨木森,从天津请来技术人员。仿照日本田村洋行织布机,改进制造出织宽面布的脚踏式织布机。新机器的使用,提高了织布工效,织出了品质精良的布匹。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李秉熙等联合开办起铁轮放织机工厂,专事制造新式织布机。高阳纺织家庭工匠制的生产方式开始瓦解,那种粗糙不均、长短宽窄不一、每批长五丈左右,幅宽一尺二寸的人工小布,开始退出高阳纺织舞台的中心。截至宣统三年(1911年),高阳县内织布机全部由原始木织机进化为铁轮织布机。

  自从洋纱进口和足踏机引入以来,人们对民族织布业的前途抱有无限的憧憬。对于织布技术素有训练的高阳人来说,技术革新并非障碍,于是高阳得风气之先。此时,包括蠡县、清苑、任丘、安新等地在内的,以高阳为为中心的一个大的织布区域业已经形成,各地商人云集高阳,涌现出以蚨丰、庆丰义为代表的布线庄达五十家之多。

  这时商人雇佣制出现了,“撒机子”就是创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商家将一部分棉纱散发到乡间,让指定的织户按规格要求织成布,给予支付一定加工费用作为回报。正是这种商业组织形式促进了高阳织布业的发展。这座小儿穷的三等小县,真正踏上了它的兴盛之途。

  到1920年末,高阳织布区域的专业工人超过五万人,高阳布区的织机已达两万一千多架。到三十年代,高阳的提花机达到四千五百台,铁锻机,锦地皱,人造丝织品等达到十几个品种。高阳的纺织品不但数量惊人,而且质量也达到了一流水平,现在印染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以织布为核心形成的产业链条,促成了强大的资源吸纳优势和资本的聚集效应。高阳纺织业在国内外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购销网络。一批知名布线庄在全国20省79市,共设立外庄一百六十七个,南到广东,北及辽宁。东达山东,西至新疆,在外蒙、南阳、日本也设立了外庄。高阳布通吃天下,高阳人意气风发。

  

  清末民国初期,高阳民族工商业兴旺发达离不开“洋务运动”“新政”的强力推行,持续的繁荣景象引发了多方面的关注。就职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近代知名经济学家吴知教授对高阳调查一年之久,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出版了专著《高阳-乡村织布业的一个研究》。而这一项专项调查的幕后委托人,是美国太平洋国际学会及资源调查委员会。此后日籍美国人在琳达.安.格罗夫,也出版了反映高阳纺织业发展的专注《革命中的农村社会》。

  此时的高阳工商界喷涌出一批在精神和道德上让社会有较高认同的实业家,是他们的机警、果敢与创造力,成就了高阳纺织的蓬勃崛起、迅速发展。在这批卓越的民族工商资本家当中,最具深意的大概就是苏氏家族了。

  苏绍泉,高阳沙窝村人,清末秀才,先在村中教私塾,后到城里教小学,晚年开办织染工厂,定名“仝和工厂”。1921年苏家兴起的重担落在苏绍泉三子苏秉璋的身上。仝和工厂起步较晚,却能后来居上,这与富有知识、思想开放的主持人苏秉璋密不可分。

  1934年,仝和厂扩建了北厂,新建了南厂,盖房百余间。添购提花机八十多张,又增加了锅炉、染槽、精炼釜、轧光机、拉宽机、干燥机、丰田电动织布机等全套机器织染设备和一辆汽车,从业人员增至四百余人,形成了染、织、整理、轧光和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企业。仝和工厂除在本县设营业部外,在西安、洛阳、南阳、许昌、汉口、徐州、潍坊等地设有外庄推销产品,并在天津收购进口麻丝,有人记得当年仝和工厂大门上的楹联是:同心勤织纺,和气乐经纶。

  

  1938年,日寇占据高阳县城,苏秉璋操劳半生的仝和工厂毁于日寇的三光政策之下,其二哥苏秉杰愤然从军,率子苏阔之和厂里部分工人携护厂枪支参加了吕正操将军领导下的抗日队伍。

  如果没有日军的侵华战争,已经具备了现代工业组织的一切文化和制度形态的高阳,或许真可以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纺织中心。面对敌人的封锁,高阳人恢复了人工纺线,用原有织机解决生活需用,支援前方军用。没有颜料,高阳人民自力更生,因地制宜,用土贝子、高粱帽、槐米做染料,用扎染、蜡染工艺,把白布染制成各种花型的布做衣服、被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乐观地将生活进行的多姿多彩。

  

  杨成武将军在回忆录中,写下了一段至今让高阳人骄傲的往事:

  1945年8月10日,日本政府发出乞降照会,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命令。冀中军区命令所属部队,马上脱下便衣,换上军装,向日伪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冀中区党委和冀中行署提出口号:一切为了前线胜利!行署主任罗玉川亲自动员人民群众为子弟兵赶做军服,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冀中军队部队三万多人全部穿上了用高阳布做成的灰色军装。

  新中国成立以后,高阳的纺织印花业再次迎来繁荣兴旺的发展时期,从1954年起逐渐向保定、唐山、石家庄、天津等大中城市输送了数万名技术工人。

  改革开放后,高阳人又一次开始了织布业的民间复兴。有人拿白洋淀比喻高阳纺织业的兴衰:以前白洋淀的水很大,满淀的荷花,后来水源断了,人们甚至赶着马车在淀里行走,谁知道1998年突然下了暴雨,水来了,一二十年没见过的荷花又冒了出来,依旧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如今高阳纺织厂家是星罗棋布,纺织从业人员近二十万。中低档毛巾总产量占到全国的百分之三十八,纺织品行销全国各地,出口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高阳县成为了“中国产业之乡”。“中国纺织基地县”,全县农民纯收入的一半儿都来自纺织业。当年创业者负责民强国的梦想,正在后来者激情与奋发中实现。

  高阳纺织业发展大纪事

  一、明清时期

  明

  据县志载:高阳自古“民风淳朴,勤于耕织”。

  高阳地势低洼,河流交错,是有名的“十年九涝”灾区。盐碱遍地,有“种一葫芦打一瓢,遍地都是兔子毛”之

  谣。农民生活维艰,以纺线织布补充生活之不足。

  明初,棉花种植引入河北。

  明廷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

  据传,明朝万历年间,高阳籍驸马王昺赴广东崖县,购来大花棉籽。

  明代后期,高阳农户已植棉,纺线织布,自产自用。

  清

  1765年(清乾隆30)

  直隶总督方观承到高阳体察棉耕并绘出棉花图十六幅,恭呈御批,乾隆欣然配诗,并允刻石传世。

  1877年(光绪3)

  德和号钱庄建立。光绪末年改为线庄,1912年叫布线庄。

  1881年(光绪7)

  庆丰义号开业。

  1890年(光绪16)

  土布形成市场。莘桥集上土布销售近千匹,县城集日销售1200匹。小本布贩渐多,收买本地土布,远销外乡。仅季朗一村,即有贩布独轮小车60辆,行销保定、博野、赵县等地。

  1900年(光绪26)

  留祥佐村人王士颖率先购进东洋铁机,招工织造,成为本县宽面土布织造之始。

  1901年(光绪27)

  县城数户人家集资购买日产织机两架,安机濡上书院偏房内,仿织宽面洋布,因织机不良歇业。

  1902年(光绪28)

  杨木森创办“蚨丰号”。

  1906年(光绪32)

  由安新人杨木森、武安人李条庵、本县李香阁、韩捷三、韩钜宸、张筱良、张造卿、李馨斋等创建商会。改良织

  布,培育人才,建立“商业学校”,为纺织业造就了一批骨干人才。韩钜宸(伟卿)任会长。(后有李条庵,王

  永希、丁芸阁、常翊华任会长)

  商会建立“工业研究所”,派人赴天津日商田村洋行学习铁机织造技术。

  同年,杨木森从天津请来技术人员,仿照日本田村洋行织布机,自制织宽面布的足踏式铁机。

  1908年(光绪34)

  光绪皇帝闻奏王士颖用铁机织布的事迹,赏赐七品知县顶戴。王士颖吃惊地说:“我一个布衣百姓,哪能与知县

  齐名,就叫我七品百姓吧”。“七品百姓王士颖”被传为佳话。

  4月,本县仿造新织机,推行渐广。

  县商会为方便客贩推销土布,呈请县令暂免境内工商税费,以让利于民。

  1909年(宣统1)

  天津商务总会创办。提倡“开通商智,振兴实业”。天津成为高阳布业发展的依托。

  高阳布业的织造,采用分散经营的方式,进行家庭手工操作。

  1910年(宣统2)

  7月,天津九诚铜铁厂张自珍来高阳推销自制铁轮织机,很受欢迎。

  1911年(宣统3)

  县内织布机由木机改为铁机,织宽面土布,迅速崛起,结束了土线木机时代。

  二、民国时期

  1912年(民国1)

  蚨丰、庆丰义、德和号正式改名“布线庄”。

  各地商人集结高阳,布线庄兴起。

  1913年(民国2)

  高阳建立了线市。线市除办理棉纱、人造丝交易外,还办理国内金融汇兑。一些“撒机子”,“织茬子”,收布

  也在市场交易。

  1914(民国3)

  平面织机在高阳布区有5600台。

  山西平定人开始在高阳开染坊。原料是靛蓝、五倍子、乌拉蔓、槐树豆等。手工染色,此称“蓝缸”。

  1915年(民国4)

  小王果庄、王福、南圈头等地,有人利用小提花机首次织出电光小提花布。“方锦被面”,走俏市场。

  日本产大提花机入境。

  1916年(民国5)

  “怡记成”染坊开张 。

  1917年(民国6)

  高阳印染业起兴,手工染,人力砑。

  1918(民国7)

  出现了专门染线的小工厂。

  1919年(民国8)

  原先用人工砑光法整理布匹,后来大批量的条格布、麻布需要轧光整理,于是出现机器轧光厂。

  1920年(民国9)

  全县吞吐棉纱10万包,销布400万匹,价值2000多万元。

  高阳布业第一次兴盛时期。

  高阳布区包括高阳、蠡县、安新、任邱、清苑、肃宁、河间。东西长约90里,南北宽约50里,包括500多个大、

  小村庄,人口约50万人。因为高阳县城是纱、布的集散中心,所以当时在这里所产之布,统称为“高阳布”。

  兴盛原因有二:一是铁机洋纱的输入,结束了几百年来土线木机时代,由家庭副业升为织布手工业;二是第一次

  世界大战爆发,洋货输入几乎断绝,各地宽面布供应不足,给高阳布业一个发展机会

  曝光||高阳这个人搬个家,竟然搞出这么大动静......

  关注||高阳县医院2017年城乡居民报销政策通知!

  提醒||为高考17岁女生吃避孕药,医生却说:晚了···

  【微高阳便民服务中心】免费发布,招聘求职*二手交易*出租出售*寻物启事

  震惊||在高阳庞口一套房竟然卖了近百万......

  重磅公告||高阳县关于2017年度淘汰老旧车工作方案通告!

  【停电信息】高阳县5月27日——6月2日计划停电信息

推广

评论区